一、本系沿革
教育部為推動9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鼓勵國立大學成立與中學教育相關的學系。為此,本校奉准於民國56年成立歷史學系。由徐家驥教授擔任首任主任,其後歷任主任為方豪、閻沁恆、王壽南、吳圳義、張哲郎、林能士、周惠民、薛化元、彭明輝、唐啟華、呂紹理、劉祥光、楊瑞松,現任主任為陳秀芬教授。本系除師資培育之外,也注重史學研究人才的培育,乃於民國65年成立研究所,以中國近現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為發展重心,首任所長為閻沁恆教授,歷任所長為蔣永敬、王壽南、胡春惠、張哲郎。博士班於民國76年成立,研究領域擴及台灣史、中國政制史,目前則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民國81年,本校調整教學組織,歷史研究所併入歷史學系。目前歷史學系有專任師資16名,大學部學生200餘名、研究部學生100餘名。
  二、本系特色
師資優良:本系師資水準整齊,來源多元化,用人唯才;同仁相處和諧,熱心參與分擔系務;努力邁向頂尖,企圖心強烈;對國內外學術趨勢潮流之掌握能力佳,常能預作前瞻性的規劃。每學期延攬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及國外知名專家學者等至系講學,充實師資並提昇學術水平。
研究能力:本系重視並鼓勵同仁提出研究計畫,十多年來在國科會歷史學研究計畫數量上,皆居第一,並形成「蔣介石研究群」及「身體、權力與認同研究群」兩個研究團隊。
學術交流頻繁:本系致力推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目前與16所國內外知名學府簽訂學術合約,如2007年3月5日與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每年交換教授與學生。國內學術單位如國史館、黨史館、國父紀念館,國外如德國軍事檔案館等,皆曾與本系從事專題研究計劃合作。近年透過國科會補助,禮聘德、日及美等國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在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方面,透過國科會、中華發展基金會、中正文教基金會等機構之支持,邀請大陸地區學者來校研究、講學及舉辦兩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等。
舉辦學術活動能力強:本系不定期主辦及接受各單位委託合辦各種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專題講座等,每年平均至少舉辦4場學術會議,如「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與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等合作舉辦之「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合辦「連繫與疏離:東南亞華人與近代中國的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出版品質量均佳:在國內各歷史系中,無論質與量,堪稱最優。
課程設計與時俱進:本系課程設計皆能順應時代的需求而調整,大學部規劃基礎及進階課程,研究所課程規劃為三大類。目前正規劃多開第二專長或科際整合的課程。
師生關係和諧:本系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活動,畢業生尤其是研究所畢業生之向心力強。

課程理念規劃

  本系課程設計皆能順應時代的需求而調整並朝多元化發展。
大學部
  大學部93學年起將專業課程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二大類。基礎課程開設於大一、二。大二以後修習進階課程,分為專史與專題類二部分。期使同學經由基礎課程獲得廣泛而通論性的歷史知識,並藉由進階課程引導學生針對個別有興趣的主題,作進一步更深入的學習與探索,啟發研究潛能。

修業規則

基礎課程:
中國通史類必修6學分:中國通史(上)、中國通史(下),各一學期3學分。
世界通史類必修6學分:世界通史(上)、世界通史(下),各一學期3學分。
臺灣史,一學期3學分。
史學導論,一學期3學分。
進階課程:
專史領域,應選24學分。
專題領域,應選 9學分。
畢業學分為128學分。

課程地圖發展歷程

經98年11月16日 第____次系所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及99年1月25日 第 次院課程委員會通過 經_99_年_6__月_7_日 第____次系所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及_99_年_6_月_9_日 第____次院課程委員會通過 經_100_年_10_月_24_日 第2_次系所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及_100_年11_月30_日 第____次院課程委員會通過 經_102_年_6_月_10_日 第____次系所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及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____次院課程委員會通過 經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____次系所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及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____次院課程委員會通過

校、系核心能力連結表

下載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