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
本校通識教育以博雅教育為目標,並兼負一流大學的使命及社會責任,除了作為「知識創新」的場域外,更扮演著推動社會改變的積極角色。在此理念之上,本校通識教育旨在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專業課程之外,廣泛參與實作之場域,以跨越知識領域之界線,統整知識與經驗。更期待學生能夠具備欣賞多元觀點與不同學科價值的能力,及對現代科技社會應有的了解,以培養作為公民與知識分子應有的人文素養並奠定現代公民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忠於此目標,通識課程規劃著重的非知識量,而是基本能力與通識素養的養成教育,相關課程規劃共分為五大領域:中國語文通識、外國語文通識、人文學通識、社會科學通識、自然科學通識、資訊通識。
向度內涵與課程指標
壹、人文學領域
藝術與人文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本向度課程之內涵應包括人類藝術領域之主要面向,如文學、戲劇、音樂、電影、美術、舞蹈…等。各主題課程之內容應從美學、心理、歷史、科技、社會與政治經濟等面向,探討藝術的變遷過程,及其對人和社會的意義;並視藝術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感知途徑,使藝術課程成為學生尋找個人與集體間之關係的一種旅程。通過對該主題藝術之美學分析、歷史與哲學背景介紹、社會問題意識之展現,以及心理影響之探討期使學生能與藝術作品產生對話關係,領略藝術創作對生命意義的啟發。並培養學生終身愛好藝術的熱誠,厚實學生欣賞與創造藝術的涵養,鼓勵其以藝術書寫自我、述說生命。並將各主題藝術放置在宏觀的知識脈絡中,使學生能融合其個人之專業知識與藝術,從而培育有深刻藝術人文涵養的現代知識份子。 |
課程指標 |
- 發展感知、審美、想像、創造、思辨、批判與整合情意的能力。
- 培養閱讀與分析藝術作品的經驗與能力,增進對藝術、生活的享受與興趣。
- 開展對藝術的深度感知,體會藝術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與意識覺醒。
- 反向透過歷史、社會變遷、政治環境、生活情境的觀察,理解藝術在人們生活與文化中之位置,從而整合個人專業與藝術之間的聯繫。
- 透過個人創作工具或數位輔助設備,以各種藝術形式表達自我、紀錄家族,以藝術形式進行生命述說或紀錄社群之集體記憶。
|
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本向度課程應包含三個重要內涵,第一、對於個人生命價值的瞭解與抉擇。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去看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培養出正確的思考方式,在追求知識性的真理中仍不忽略經驗性的真理,在基本情慾與倫理道德維持適當的平衡,在日漸為科技框架所制約的生活形式中去尋找調劑人生的藝術品味,在稍縱即逝的有限生命中去追求意義與價值。第二、對於社群生命價值的瞭解、尊重與關懷。從群體的立場出發,去看上述的諸多問題,從而對於他者的尊重、關懷、愛護等德行成了學習的重點,並在前者的基礎上,將科學、倫理與政治民主提升至公共性的層次來瞭解,最終學習如何落實個人對於具公共性文化建立與維護的責任。第三、對於建立普世或超越之生命價值所面臨的挑戰。從普世及超越界的立場,將前述的諸多問題,更置於一具終極性目的與價值的觀點來看,從而哲學與宗教學所探討之存有的終極關懷與實踐問題,包括生死學、臨終照顧與醫學倫理、安樂死、墮胎、殯葬儀式等問題可構成學習的進一步內容。 |
課程指標 |
- 培養哲學思考與價值辨識的能力。
- 厚實獨立判斷、抉擇與行動的智慧。
- 探討生命展現的重要內容,深化自我、他人、家庭、社會、世界、自然與超越之間的認識。
- 思考人類文明的內涵與特質,關懷台灣社會與世界秩序。
- 提升生命品質。
|
世界文明與歷史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本向度課程內涵涉及歷史思維與文明發展的特性,即人們需要從具象的歷史知識與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探討人類具體生命經驗之意義,並產生出抽象歷史與時間意識。歷史意識最核心的內涵即對於「時間」的認識、理解與反省,而世界文明則涉及人類所創造的各種生產方式、社會組織、政治秩序、人生經驗與精神價值等有形或無形的產物。時間使得所有的可能變成不可能,也使所有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所有的環境因素、物質條件或文明產物,都會因著時間的流逝,形成記憶與遺忘、生成與消亡、連續與斷裂、衝突與協調的複雜變貌;歷史文獻與文物的留存,表達出人們意圖透過文字符號的記錄,將可能被時間汰洗的行動與意志、命運與機會、制度與控制、秩序與價值,得以流傳千古,使得古今得以對話、價值得以累積、精神得以傳承、傳統得以創新,才能造就文明,而世界文明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使得不同族群得以對話、不同地區得以交流、不同國家得以相互學習。是以如何培養學生以綜合的能力,理解並體會各文明之歷史意識,將是本向度的終極目標。 |
課程指標 |
- 理解歷史思維所具有的資料鑑別、事實建構、歷史解釋與歷史反省等四個層次。
- 鑑賞世界文明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並瞭解其時空變遷的過程。
- 掌握不同時空脈絡下,各種生態環境與維生條件對形成文化系統的作用。
- 認識不同時空脈絡下,各種文化系統對於身體的探索、表達和實踐。
- 分析不同時空脈絡下,各種文化系統中的人我、群體分際與秩序控制。
- 學習不同時空脈絡下,各種文化系統的時間觀與歷史意識。
- 體會時間所具有的變幻莫定、多樣與迷樣的歷史感。
|
貳、社會科學領域
法政制度與民主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課程應涵蓋公領域主要的制度,如政府、國會、司法、選舉、政黨、地方自治等,以及個別的功能領域,如國防、外交、財政、警察等,不論任何課程,其內容都要符合民主思維的基本導向,對於人權保障、多數統治、依法行政、多元寬容、住民自治、審判獨立等等的理念,要和制度面的知識密切結合,通過生活化的素材和討論對話、現場觀察,使其記憶深刻而可內化。更鑑於我國並無非常悠久的民主憲政文化傳統,應特別針對許多反民主、反法治的刻板印象和習性,反覆曉喻,潛移默化,以培育成熟理智、有深刻民主涵養的現代公民為終極目標。 |
課程指標 |
- 認識民主的基本理念,政府組成的基本模式,分權制衡的原則與各種權力的主要功能,以及相關的配套制度。
- 理解各種民主制度形成的歷史,支撐其運作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在回應社會變遷時各自的侷限與困難。
- 培養正確的民主法治觀,尊重、寬容的民主素養與參與、批判公共政策的能力。
- 學習現代公民必備的法律知識,掌握查尋法令資料的工具,在高中公民傳授的基本知識基礎上,做好把法律融入生活的準備。
- 落實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通過閱讀和現場觀察瞭解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過程,遭遇的瓶頸,激發認同與務實改革的熱情。
|
社經脈動與多元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課程應涵蓋全球化與後工業化對現代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之影響的瞭解與探討。全球化與後工業化的發展使得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成員必須認知:多元社會群體是在一共同但充滿分歧利益與意見的架構下生活,因此課程內涵將從多元思維的觀點,探討日趨複雜與分化的經濟活動、現代社會生活及組織。課程內容將包括經濟議題,如經濟活動進行的方式、政府經濟決策的訂定,經濟永續發展的概念等;社會議題,如社會差異與不平等、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等;傳播議題,如資訊、科技、文化、傳播與媒體素養等。 |
課程指標 |
- 培養適應現代多元社會及經濟生活應有的知識。
- 增進對國內外一般社經活動與現象的了解與認知。
- 瞭解媒體資訊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型塑的影響與重要性,並實踐公民傳播權。
- 發展獨立批判思考,以及解決一般社經問題的能力。
- 養成尊重及容忍不同群體的利益與群己互動的能力。
|
區域發展與全球思維向度 |
向度內涵 |
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的培養,是本向度的重點,而學生對於本土的關懷則是這一切競爭力與企圖心的泉源,因此課程應涵蓋內由「本土」、外擴到「全球」之競爭力與企圖心的培養與建立,以及如何以區域發展為根基,型塑國際觀與國際競爭力。雖然台灣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條件,最有利的競爭場域就在中國與亞洲,但對世界其他區域的了解也是這個領域課程關懷的範疇,故課程內容將包括連結本土關懷與全球視野的議題、對中國與亞洲事物的介紹與探討、對世界其他各個區域事物的認識與討論、以及各區域間關係與相互影響力之分析等。 |
課程指標 |
- 連結全球視野與本土關懷。
- 拓展對中國事物的多元認識。
- 充實對亞洲事物的興趣與了解。
- 增強對世界各區域事物的理解與認知。
- 培養宏觀的國際視野與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
参、自然科學領域
數學、邏輯與科學方法向度 |
向度內涵 |
介紹基本數學概念,使學生瞭解基礎數學的整體架構;藉由數學命題的分析與推理過程,訓練並激發學生的思考與邏輯推理潛能;啟發學生運用科學方法以將嚴謹的邏輯思考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
課程指標 |
- 培養基礎數學知識與表達應用能力。
- 增進對數學的瞭解和欣賞。
- 以基礎的分析方法為起點,培養和啟發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
- 瞭解透過現實問題永不間斷地觀察、比較、假設、實證等工作是科學家求真、善、美的過程,也是基本的態度。
- 從基本知識的學習,進而瞭解如何收集數據、運用電腦資訊和使用統計方法之能力。
|
物質宇宙科學向度 |
向度內涵 |
透過物理、化學、天文、地球科學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瞭解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索的思維模式並發展出具備理性思辨的科學態度,並從歷史的脈絡中使學生理解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
課程指標 |
- 理解物質宇宙科學及其廣泛應用。
- 認識物質宇宙科學於跨領域學科的應用。
- 培養獨立分析與尋求解決物質宇宙科學問題的能力。
- 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與終身學習的精神。
|
生命科學向度 |
向度內涵 |
從微觀的分子細胞到巨觀的生態系統,傳授各種不同面向及觀點的生命科學,教導學生瞭解生命的起源,並瞭解人與其它生物共構的生態奧秘;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生命科學概念,並瞭解相關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啟發學生探討生命科學及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群與文化思維的影響,從中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及愛護大自然生態的情操。 |
課程指標 |
- 增進對生命源起奧秘的瞭解與欣賞。
- 從基本知識的學習,進而瞭解如何應用生物科技。
- 思考生命科學跨領域的哲思,進而探索生命科學對人際社群的貢獻與衝擊。
- 以實際行動尊重生命,落實生活中保護大自然生態的行為。
|
科技與人文社會向度 |
向度內涵 |
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所累積的知識資本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將機械帶進了人類世界;電力的發現與應用加上近代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造就了今日的知識經濟社會。掌握人類近代文明與科技發展的互動歷史和相關科技知識,有助於現代公民認識日漸科技化的生活環境,並且積極參與或進一步影響科技發展,以促進科技發展能以人為本同時兼顧永續經營。為照顧本向度所關切的議題,課程除了介紹科技以及人文社會的特定領域知識之外,更應該兼顧科技面向與人文社會面向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跨領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
課程指標 |
- 瞭解科技研發進程與社會發展軌跡的互動歷史。
- 認識科技專業以增進人文與科技之間的跨領域對話。
- 探索人文思維對於科技創新的積極影響。
- 檢視近代資訊網路科技、知識經濟與人本社會的交互作用。
- 培養科技與人文社會個別子領域之專業知識與相關之整合能力。
|
肆、資訊通識領域
運算思維與邏輯思考向度 |
課程指標 |
- 培養邏輯思考與表達應用能力。
- 增進對電腦運算的瞭解和欣賞。
- 以運算方法為起點,培養運算思維能力。
- 運用電腦資訊綜理數據之能力。
- 培養將真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並設計算法,透過程式設計實現的能力與習慣。
|
程式設計與問題解決向度 |
課程指標 |
- 學習基礎程式設計,了解與運用其核心概念。
- 透過程式設計實作與除錯,培養邏輯思考與運算思維能力。
- 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程式解決真實問題。
- 學習跨域整合思考及團隊合作能力。
|
資訊素養與社會聯結向度 |
課程指標 |
- 培養資訊科技基礎知識與素養,促進資訊與人文的對話。
- 運用運算思維於專長領域問題,促成跨領域的學習綜效。
- 透過資訊服務與學習,推動資訊教育平權。
- 理解資訊倫理與社會責任。
- 培養具國際化視野之前瞻能力。
- 培養具資訊與人文社會整合應用之能力。
|
伍、書院通識領域
新生定位向度 |
向度內涵 |
本類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大學教育的理念與目標,透過新生定位活動與自我探索,了解生活學習環境及其資源,以適應大學生活,規劃適合自己且具前瞻性的深度學習藍圖。 |
課程指標 |
- 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
- 提供實作與實踐的機會。
- 協助自我探索與自我實現。
- 培養掌握生活學習環境之能力。
- 提升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
- 深化在地關懷與擴展全球視野。
- 奠定終身學習基礎。
|
行動實踐向度(含自主學習課程) |
向度內涵 |
本類課程配合書院八大元素(思想全人:通識、語文、藝文、創意;生活全人:生涯定向、健康促進、社會關懷、多元包容),透過學生共同參與設計、執行與反思,培養學生寫作、口語表達與溝通、創意、美感、田野調查、社會參與等能力。 |
課程指標 |
- 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
- 提供實作與實踐的機會。
- 協助自我探索與自我實現。
- 培養掌握生活學習環境之能力。
- 提升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
- 深化在地關懷與擴展全球視野。
- 奠定終身學習基礎。
|